养生之成败决定于沉劲 太极走步九要( 二 )


第七 , 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 , 要走出弧形 。 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 。 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 , 手上有圆 , 脚下有圆 , 进是圆 , 退是圆 。 各式各样的弧和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 。 因此 , 不论进步或退步 , 两脚都应根据“先收后开”的轨迹运行 。 不可直来直去 , 有棱有角 。 以弓步为例 , 不论左弓步或右弓步 , 都应先把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 , 然后再向左(右)侧前方上步 。 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 , 然后再斜向左(右)侧后方45°角撤步 。 这样就自然形成“月牙形”或“弓背形”的弧形路线 。
第八 , 脚步要稳固 。 这是步型的核心 , 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 。 拳谚曰“迈步如犁行地 , 落地如树生根”;“腰如蛇行 , 步如粘” 。 只有根基扎实 , 身体平衡 , 上肢、躯干才能灵活多变 。 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:(1)开胯圆裆 , 两腿对撑 , 扩大底面;(2)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 , 步法不变 , 重心不能变;(3)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 , 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 , 才能将另一脚提起;(4)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 , 全脚踏实 。 切忌“掀掌”“拔根”减少支撑面 。
第九 , 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 , 协调一致 , 一起进行 。 做到身随步走 , 步随身移 。 一动无有不动 , 一静无有不静 。 步到、身到、手到、眼到 。 内外相合 , 上下相随 , 全身协调 。 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 , 各行其事 , 上下脱节 。 拳谚说得好:“步动身随手方到 , 打人动步方得妙” 。 “手到脚不到 , 鬼也打不到;手脚一齐到 , 金刚也跌倒” 。
总之 , 太极拳的根基在脚 , “先有好脚 , 才有好拳” 。 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, 经常注意桩功、行步锻炼 , 打好步型、步法基础 , 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 , 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。


杨澄甫之高足、追随其达近二十年的李雅轩大师 , 在世时曾坦率指出:眼下的训练者 , 99%练的不是真太极 , 缺乏味 。 在李师看来 , 缺乏太极拳味的最重要表现 , 就是没有练出沉劲 。 那么究竟什么是沉劲?沉劲在太极拳内劲中居何种地位?训练沉劲应具备哪些要素?本文就此谈些学练之初步体悟 。
所谓沉劲 , 简言之即松沉、下按之劲 , 全身处处“放下” , 安心舒体 。 只有能沉 , 才能提 , 才能聚 。 沉劲是内劲的主要表现与基础功力 , 这种内劲不是从腿向下 , 而是在心意引领下从腰脊、从丹田经过腿到脚下的可变的垂直性内劲 。 沉劲有以下特点 。
1.沉劲是内力、内劲 , 伴随内气而生 。
2.沉劲不是僵拙、死板、蠢笨之劲 。
3.沉劲垂直于地面 , 且有松柔性、沉稳性、自然和谐性及灵活性 。
4.沉劲来源于周身的协调一致及所有关节的节节贯串 。
5.沉劲的方向是三股内劲如绞索般垂直带螺旋的从上向下 。 这三股内劲是:①从脊背由劲源点沿椎管内侧向下向脚趾骨点渗透;②内气经丹田、会阴及大腿内侧向涌泉渗透;③由脊椎椎骨骨髓空隙线向下经胯骨、腿骨、髁骨向脚底骨髓渗透 。
6.沉劲有所积蓄时其发放有弹性 , 弹性的大小与速度决定于积蓄的大小与神经的灵敏程度 。
7.沉劲的收蓄与发放由经络运行引领 。
从上述特点可知 , 练沉劲是太极拳训练的重要原则与主要方法 , 它决定了太极拳训练的成败得失 。 既然沉劲训练如此重要 , 那么其训练要素及方法有哪些呢?
沉劲训练 , 需要在太极拳训练的大前提下进行 , 要遵循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, 诸如立身中正、颈竖头悬、周身轻利、含胸拔背、沉肩坠肘、圆裆开胯、塌腰溜臀、松腕弛踝等 。 在这些要求中 , 沉劲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周身轻利(轻灵)及心地清净 。

推荐阅读